《红色家书》一书,收录了四十多封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写下的家书绝笔。这些家书多写于英勇就义前,没有高调的豪言壮语,没有将死的惶恐畏惧,有的只是血溶于水的骨肉亲情,有的只是共产党人面对死亡的从容不迫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在众多家书中,有两封特别打动我,这两封信也被我在二支部党员大会上进行了诵读,一封是丈夫陈觉写给妻子赵云霄的遗书,一封是赵云霄在失去丈夫后写给自己刚出生不久孩子的遗书。
陈觉与赵云霄在学生时代都受到进步思潮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他们先后受党组织选派,赴苏联留学。在留学期间,共同的理想与信仰使两人相识、相知,并结为革命伉俪。他们宣誓以革命事业为共同的奋斗目标,相约为革命奉献一生。回国后,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出生入死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陈觉与赵云霄不幸先后被捕,并被关押在同一所监狱------长沙陆军监狱署。此时,赵云霄已怀有身孕。
陈觉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于同年10月被敌人杀害,年仅25岁,牺牲时甚至未能见到自己尚未出世的孩子。就义前,陈觉给妻子赵云霄留下一封生离死别的书信,信中说道:“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死了,但是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饱含着革命志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以及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而赵云霄因怀有身孕,推迟5个月行刑。牺牲时年仅23岁,她的孩子才刚刚出生一个月。她最后一次给孩子喂奶,从容赴死。在给孩子的信中她写道:“小宝宝我不能抚育你长大,希望你长大时好好的读书,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她的信中,充满了对即将失去双亲的小宝宝的疼爱怜悯,也饱含着对一个崭新生命的希冀和期望;既充满了对黑暗的愤恨,更饱含着对光明的渴望。他们的孩子虽然承载着父母的殷殷祝福和切切期望,但由于经受过暗无天日的监狱折磨,体弱多病,4岁便夭折了。
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谁没有向往?谁没有牵挂?但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民族的崛起,先烈们是那么义无返顾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本可以过上相对平静的生活,有一个称得上温暖的家,也可以好好享受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的亲情。可为了崇高的信仰和民族大义,先烈们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透过这一封封家书,我不仅感受到了先烈们对于家人、朋友的那份炽热、深沉的爱,更读到了先烈们那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执着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