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雄城,有一张享誉全国的“南昌制造”名片――江铃;
在江铃,有一支匠人匠心的蓝领团队――袁政海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
袁政海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以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袁政海的名字命名,是在全国先进班组――袁政海班组基础上打造的“双室一体”的工作室 (即袁政海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袁政海劳模创新工作室),是江铃“袁政海”系列品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江铃组织高技能拔尖技能人才开展技术攻关、优化作业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袁政海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是2009年成立的,是首批获得江西省级财政8万元和中央财政10万元支持的工作室,现工作室于2012年由江铃投资64万元新建,共有17名成员,其中大师1名、名师16名,以模具钳工为主,同时吸纳了模具设计、夹具钳工、检具制作、机修钳工、车工、铣工、焊工、电工技术、电工维修、汽车钣金等工种和学科。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多次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荣誉称号。
2010年,被授予江西省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
2011年,被授予首批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
2012年,荣获全国机冶建材系统“模范创新工作室”;
2014年,荣获全国机冶建材系统“示范型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一项项荣誉,一串串光环,折射出工作室引领企业发展的多彩光芒。
干事创业的“头雁精神”
袁政海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头雁”――袁政海。1990年10月2日,袁政海技校毕业,正式成为了一名江铃员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江铃开始着重培养技能型的产业工人,通过选拔考试,袁政海和十几名同事被公司选派到中国和德国合资的南昌市高级技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深造。1993年3月袁政海在南昌市高级技校学成归来后,回到江铃模具中心从事钳工岗位。
在钳工岗位,他熟练掌握了模具钳工技术,通过勤奋苦练,在锉锉刀基本功上练出了“一锉准”的绝活。模具上的关键零件精度要求很高,调整维修时都是以头发“丝”为单位,他只要一刀锉下去,就知道是几丝,要几丝锉几丝,丝毫不差。后来,这手功夫还为他赢得了“江西省十大能工巧匠”的荣誉称号。
1993年他首次代表江铃参加南昌市青工技术比赛,夺得了第三名,而同年进行的江西省奥林匹克技术大赛中,这次比赛他虽然只取得了第五名,但却是南昌市所有参赛选手中的最好成绩,1993年他被授予省技术标兵的荣誉称号。1994年取得技师资格,同年,袁政海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又当上了模具组(袁政海班组前身)组长。
全顺车下摆臂一直都是从英国GKN公司进口。2001年,国外全顺车换型,如果继续供货,要付三倍的价格。江铃没有选择,只有一条路自主研发。公司领导找到袁政海,但他父亲当时病重必须送北京治疗。在两难之际,他毅然留了下来。
第二天,袁政海就召开班组会,商谈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协同作战。大家仔细查找每个环节中的问题,对症下药。调试中,袁政海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奋斗了40多个日日夜夜,解决了40多个难题,最终赢来了成功。
公司领导对此非常自豪地说:“开发下摆臂模具,外国供应商用了三年时间,国内专业模具厂三年都没成功,而我们江铃,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它的投入使用,每年为江铃节约采购成本435万元!”当袁政海带着成功的喜悦匆匆赶到北京时,父亲已危在旦夕,不久便与世长辞,这成为他终身的遗憾。
从2000年开始,在模具组,由于袁政海岗位成才,他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了一批班组骨干的成长:有转变观念、奋力直追的方悦,有默默无闻、技精能强的冲模高手万仁义,有不畏艰难、后起之秀万强;有敢于挑战、征服“洋”模具的王春,有痴“模”不改、“新型展开料计算法”的专利发明者万海明;有精细制造、沉稳干练的赖爱萍;有多才多艺、班组之歌的创作者吴农;等等。也正是这样一批班组骨干的快速成长,带动了班组其他成员共同进步,成为人才成长的“多米诺”效应。在全班组17人当中,其中高级技师9人,技师4人,高级工2人,这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之高在全国尚属少见。而且同样是在这个班组,除袁政海外,还有方悦、万仁义、万强等3人也先后荣获过国家级荣誉。
2003年,袁政海带领班组在制定了《班组五年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同时,袁政海将自己和班组在十多年的学习、生产和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结合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形成了袁政海班组文化的核心内容。
2004年8月8日,时任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在“蓝天杯”技能竞赛现场关切接见袁政海,提议将模具组命名为“袁政海班组”。2007年4月12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13家中央主流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来到南昌,深入江铃采访报道袁政海班组先进事迹,一周后,袁政海班组先进事迹在央视《新闻联播》中连续两天以6分钟的篇幅播发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平面媒体也陆续在显要位置刊发文章。2007年4月27日,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莅临江铃亲切看望袁政班组成员,将袁政海班组精神概括为“十六个字”: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乐于奉献。2007年4月28日晨北京人民大会堂,袁政海代表班组接受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荣誉称号。2008年4月11日,由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向“袁政海班组”学习暨新时期班组建设座谈研讨会上,袁政海班组学习型、创新型、效益型、管理型、和谐型、文化型的“六型 ”班组建设经验成为中国机械工业先进班组创建条件和标准。
2009年,随着国家、省、市关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出台,为有效推进江铃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在量和质上的需求,江铃决定在袁政海班组的基础上成立了袁政海技能大师工作室,之后又相继成立了袁政海劳模创新工作室,袁政海为工作室的领办人。工作室的成立,标志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启。为此,他带领工作室致力于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开展更多的技术创新。
袁政海,一个出生于普通农户家庭的农村孩子,用二十年的时间,从小乡村走向大都市,直至走进人民大会堂。他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创下了中国制造业的3个全国之最:27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同年成为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31岁成为“中华技能大奖”最年轻的获奖选手。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等殊荣,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当选中共十八大代表,江西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技艺传承的“匠人文化”
培养和造就“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江铃致力于精工制造、打造高品质产品的重要举措。袁政海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正是培育工匠精神、力促江铃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载体。
袁政海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拥有一批技艺非凡,追求完美的能工巧匠,他们是最能代表江铃匠人文化的一支团队。他们技艺娴熟,个个身怀绝技绝活:如袁政海的“一锉准”、刘辉的“多面手”、万强的“竞技术”、熊富强的“轮辐模具技术”、万仁义的“模具调试法”。
为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室把实施“名师带徒”劳动竞赛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名师带徒”劳动竞赛活动,顾名思义就是以竞赛的形式开展师带徒活动,在统一的竞赛活动中若干名师徒各自发挥最佳团队作战的精神,通过层层理论、实践和绩效考评,达到最后名师出高徒的效果,使得优秀员工在长期实践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绝技、绝活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同工种之间形成团结协作、亦师亦友、互学互助、共同提高,营造一个“学知识、学技术、师徒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师带徒的积极性,提高师带徒的效率。
为了推进工作室“名师带徒”劳动竞赛活动,工作室在全公司选拔了以模具钳工为主,涵盖夹具、机修、汽车自动化、电气、钣金等在内的17位名师,实施名师聘任制,坚持开展名师带徒工作。通过名师的传承、引领作用,使工匠精神在工作室学徒尤其是85、90后新一代青年员工中得到回归和传承。据统计,2011年以来,工作室共为企业培养了65位高技能、技术人才(其中 15名高级技师、16名技师、30名高级工、4名工程师),高技能、技术人才每年均超额完成了国家规定的8名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目标。2012年工作室学徒、现任名师姜建国参加2014年“南昌市钳工技能大赛”取得第一名的优秀成绩,同年参加江西省“振兴杯”钳工职业技能大赛荣获第三名。2015年,学徒杨准正、王岩双双夺得“江铃集团钳工技能大比拼”劳动竞赛一等奖。2016年,在集团公司工会举办的“建功立业在岗位,鼓足干劲创佳绩,争当焊工能手”劳动竞赛中,工作室名师彭刚担任评委;其所带2名徒弟敖双、许浪知发挥出色,分别荣获第一和第二名的好成绩。
为了更好地推进“名师带徒”竞赛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方便各工种各级别技能竞赛的理论考试,2013年工作室开发了考试出题系统。作为一种智能化的考试出题系统,它可以在电脑上短时间内轻松完成试题录入、组卷、排版等工作,并可以根据配置参数生成试卷和答案,实现了题库与试卷统一和规范化管理。
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方法上,除开展“名师带徒”劳动竞赛外,工作室还采取名师授课、外请教师、与高等院校校室合作、岗位练兵、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传帮带”活动,使团队成员迅速成长。仅每年开展钳工相关技能培训就10多次,年均培训人员300多人次。目前工作室现有全国劳模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3人、江西省劳模3人、南昌市劳模3人、集团公司劳模8人、公司标兵11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在全国首次启用“细胞裂变”模式,分支成立子工作室――刘辉劳模创新工作室。此工作室是以袁政海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名师、全国劳模刘辉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旨在培养裂变更多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目前,经过工作室近几年的运行发展,刘辉劳模创新工作室已于2014年荣获“南昌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2016年又荣获了“江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创新攻关的“智造水平”
在工作室名师们的努力下,近5年来,工作室有8项实用技术专利获国家实用技术专利,有47项技术攻关项目荣获江铃集团科技进步奖,创直接经济效益1.13亿元,其中“江铃新全顺客车车轮开发项目”荣获2012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奖(工人组)二等奖,2013年第八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
江铃新全顺客车车轮原先为全进口,生产成本高,且不利于生产调度,对该车型车轮进行国产化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为同类产品的开发及维护提供技术参考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为此,江铃决定实施新全顺客车车轮国产化开发项目。
袁政海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接这一开发任务。由于是首次开发钢制车轮,无实际经验可循。袁政海就带领工作室名师同技术开发人员一道着手技术攻关。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讨论了一个个技术创新方案,夜以继日攻克难关,终于完成了开发任务。通过试验,工作室自主开发的工装,利用PVD涂层技术等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模具寿命和精度,提升了冲压件质量,减少了模具维护成本,已经超过了轿车车轮行业技术标准,在国内钢轮领域应属于最高水平,而且降低整车成本654万元,并使其生产效率得到大辐提高。
2013年,工作室《江铃第二代AGV开发制造》和《全顺客车轮辐免外园切削工艺的模具整改》两个“赣鄱英才555工程”两项分获政府专项资金支持。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袁政海自己带头总结、提炼,并积极组织名师进行技术总结和研究。工作室骨干成员们通过刻苦钻研,他们进行了上千遍,甚至上万遍的尝试和学习,研究出了一套独具匠心的精湛工艺,“锉刀技”、“望、听、切、思”四步调试法等,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2012年8月,受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与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关于《现代装备制造业技能大师技术技能精粹》系列丛书编撰工作组的邀请,袁政海任副主编,带领工作室成员负责其中《模具工》一书的编写。2016年,他们将工作中积累的宝贵技术经验和创新的工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汇编成《名师经验手册》,让江铃内外更多热爱钻研技术的同行都能够分享经验,提升技能。
一直以来,袁政海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始终坚持”传承、引领、开放、合作、创新、专注”的工作理念,紧密围绕江铃的生产经营,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育才、聚才、用才的引领作用,催生了江铃5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江铃“20115”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正是由于江铃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江铃生产的全顺系列车整体质量满意度数据连续多年在福特亚太地区排名第一,TGW数据(千台顾客抱怨数) 在福特全球工厂排名第一,成就了如今江铃汽车的优秀品质。如今,江铃集团党委给予了袁政海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新的时代内涵,实施了“党建+袁政海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 ,为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力争打造成为当代蓝领群体新的名片。
江铃“袁政海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发展侧记
发布时间:2017-02-08 浏览量:12646